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滁州天气预报:  
  首页 | 研究会简介 | 新闻动态 | 政策法规 | 理论研究 | 典型实践 | 企业名录 | 联系我会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环保公路
时间:2009-12-15 15:51:00 |   浏览:

近年来,滁州市公路局坚持在公路领域树立建设环保公路理念,循环利用和节约路用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取最大的公路发展效益,形成了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公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延长道路使用寿命,节约工程再投入资金。
市公路局以理念创新促进公路工程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经过多方论证、科学实验,创造性的提出路面基层“骨架密实型抗裂水稳”结构新理念。这种理念新颖独特,刚柔相济,既克服了柔性路面基层易变形松散、承载力差的缺点,又有效避免了半刚性路面基层潮胀干缩,热胀冷缩,易缩裂的不足。同时保留了柔性路面基层无裂缝和半刚性路面基层板体性能好,承载力强的优点。这种新结构理念,经过滁梁路、张二路、G104灾后恢复项目尝试应用,在今年全市4个世行项目和2个路网改造项目中得到全面推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通过巧妙设计,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在重要县道滁梁路的改造中,市公路局首先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各路段的特点,尽量少占用农田,少破坏山体,倡导节约环保,精心优化设计,使道路线型流畅,安全舒适。其次在路面结构的选择上,结合路段交通流量和使用特点,巧妙安排,降低成本。该工程花山段,由于行驶重车多,考虑到公路使用耐久性,市公路局在018k全部建设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其它路段选择采用沥青路面。再者就是沥青路面采取“23模式,即在路面底层铺筑2厘米的沥青混合料,再在面层加铺3厘米的沥青拌合料,以此提高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这种模式在全省重要县道工程中是首创。滁梁路建成使用4年多来,一直是零病害,零维修。

通过提高公路使用寿命,节约工程建设再投入资金。1998年建成的G104明光北段工程,全线达到优良工程标准,被省交通厅评为当年的“优秀建设项目”,这是当年全省公路系统路网改造仅有的两个优秀项目之一。直到现在,工程投入使用11年来仍然完好无损,平整度指标一直未衰减,合格率仍保持百分之百,此路段使用寿命可达到设计年限2倍,仅此即可节约工程建设再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

针对沥青路面在穿越城镇及低洼地段由于防水性能较差而时常破损的问题,市公路局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对这样的路段实行“黑改白”,在原有的“黑色”沥青路面上直接加铺“白色”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水泥混凝土的抗水性能远远高于沥青路面,“黑改白”后,路面的抗水性能明显增强,道路的耐久性提高了,使用寿命也延长了。2008年,市公路局利用这种办法对G104明光灾后工程30公里进行了“黑改白”改造。加铺水泥混凝土与加铺沥青层的工程造价基本相同,但“黑改白”后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延长,这在客观上也就节约了修路成本。

二、开展技术创新,优化方案设计,节约建设成本。

提高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高低,是决定公路质量和寿命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市公路局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强科技创新的要求,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集中“攻关”,破解这一难题。经过数次试验,采取“一增两减一取消”的方法,即适当增加碎石用量,减少水泥和砂的使用量,按照这一方法配比制作出来的水泥混凝土,抗折强度由以前的5.13兆帕提高到6.2兆帕。2008年,市公路局利用这项新技术修改建水泥混凝土公路70多公里,不仅提高了路面质量,而且节约了水泥和减水剂用量,仅水泥一项就节约9600多吨,节省成本300多万元。同时节约烧制水泥用煤1140吨,节约用电95万度,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3900吨。

改造沥青拌合料燃油设备。2004年以前全省公路系统沥青混合料拌合烘干设备,均采用柴油为燃料,这种烘干方式成本高,道路养护费用大。市公路局专门成立了课题组,通过对燃油系统重新设计改造,成功的研制成了以价格低的重油(沥青)代替价格高的柴油作为烘干燃料。改造后的拌合烘干系统,可降低拌合成本32.72%,每吨拌合料可节约7元钱,全市公路系统每年平均拌合混合料15万吨,每年节约燃油费100余万元,全省17个地市公路局平均每年拌混合料255万吨,每年节约燃油费1700余万元。200410月这一技改项目通过了省内专家的鉴定,已在全省公路系统广泛推广应用。

以设计创新建设节约型公路。以新型PVC代替交通标志所用的铝板、水泥桩,既牢固美观、实用耐看,使用效果好,维护成本低,充分体现了节约创新的设计理念。

创新安保工程设计。2006年市公路部门在S312线长山段“安保工程”中,根据该路段的实际路况,一是在弯道处内增外括,在弯道内侧加宽增大弯道半径;二是采取双超高设计,对弯道内外侧同时进行超高处理;三是增设安全墙,并对弯道路面进行防滑处理;四是在弯道外侧设立紧急避险带。其中“双超高设计”和设立紧急避险带是该局自主设计创新,并首次在安保工程中投入使用。该路段实施“安保工程”后,至今未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减少了事故成本,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理念。

沥青路面长期使用,容易出现老化、贫油、渗水等严重病害影响行车安全,对此市公路部门成立了技术攻关组,利用先进的同步碎石封层机在路面均匀撒布一层热沥青,同时撒布一层均匀细石料,形成沥青碎石薄层,让沥青和碎石紧密结合,碾压成型。成型后的路面均匀、粗糙,具有较强的防滑效果和安全功能。这一技术的使用,减少了成本,降低了材料消耗,2006年已应用在国道104线和省道101线的“安保工程”中,这在我省公路系统尚属首次使用。

三、循环利用废旧料,避免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目前道路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路面结构类型,损坏后较难修复或重建。传统的处理方法有挖除老路修补或再建、功能性沥青罩面、水泥混凝土加铺等,但挖除老路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沥青罩面无法防止老路裂缝反射至罩面层引起破坏,水泥混凝土加铺不考虑老路的利用价值造成浪费。

市公路局在水泥路面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老路面,节约建设资源。在滁全路一期改造工程破碎旧混凝土路面时,市公路部门将废旧混凝土块,一部分当作大粒径材料就地在基层处理时使用,一部分大块的放在路两边用作浆砌挡墙,在挡墙上可以直接砌路沿石。这种变废为宝,循环使用的方法,既节约又环保,仅此一项就节约工程成本40万元。

S310凤临路改造工程中,市公路局将旧混凝土板破碎后,一部分替代片石用于C10混凝土用料,一部分送到料场进行再加工,形成合格再生集料用于老路挖补和路槽回填,还有一部分用于拌合场场地整平。循环使用旧混凝土板块约5000方,节约资金20万元。

研究应用“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新技术在沥青路面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旧沥青混合料如不能回收利用,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废料的闲置堆放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将大量旧沥青和矿料废弃将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市公路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攻关”,摸索出“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新技术。“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我省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一项空白,得到了省、市公路部门专家的一致认可。

G104滁州段两公里的路面改造工程中,市公路局采用沥青厂拌热再生技术进行路面改造,充分利用现有机械,未加任何再生剂,废料利用率达到100%,节约建设资金50%,利用沥青废料约4000多吨。2005年到现在,市公路部门已陆续利用这项新技术翻修公路30多公里。与传统的公路大修方案相比,该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工程造价约50%,而且有利于废料的处理,保护了环境,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沥青、砂石等原材料。

2008年,市公路局得知合肥市在城区道路改扩建过程中废弃了大量的品质较高的废旧沥青材料后,如获至宝,组织机械和运输车辆从合肥运来3万多吨的废旧沥青材料。这些旧料经过处理陆续投入到公路维修建设中,不仅有效处理了3万多吨的沥青废料,保护了环境,而且节约了相同数量的资源,节约建设资金300多万元。

20091029,由省公路学会主办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交流会”在滁州市君家酒店举行,来自全省近200名从事公路建设养护研究的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组织与会人员对滁州境内的S312大修路段沥青热再生施工工艺进行了现场考察。该路段大修工程,长11公里,由市公路局路桥工程处引进最先进的兰亭高科沥青再生设备进行施工,共使用沥青再生料7000吨,节约维修成本35万元。

 

 
作者: |   信息来源:
 
版权所有 滁州市循环经济研究会 联系电话:0550-3040336 传真:0550-3040336 联系地址:滁州市委大院 邮编:239000 技术支持网狐科技
皖ICP备09001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