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是思想观念、工作思路、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上的重大革命,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2008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标志着循环经济工作从此走上法制轨道。国家以法的形式,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位,以法的形式明确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支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持久、透明的政策机遇。
从近几年实践来看,国家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政策主要围绕“四大重点工作和五重点环节”来制定和实施的。
在重点工作方面。一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在重点环节方面。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
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即是一种理念,也是生产、消费具体模式,内涵十分丰富。作为经济发展的综合管理部门,发改委主要围绕以上四个重点和五个环节,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产业准入等方面,加强了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主要政策有:
一、支持工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主要围绕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试点、污染防治等方面开展。
节能方面:重点支持《“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中确定的燃煤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和绿色照明等工程项目。包括:节能设备和节能产品制造类项目,利用废弃物生产生物柴油及代油、代煤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城市供热锅炉改造项目。绿色照明产业化(白炽灯企业转产高效照明产品、LED照明产业化示范项目),节能建设产业化示范项目等。
节水方面:重点支具有示范意义的高用水行业(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造纸、纺织、食品加工等)的节水技术改造,海水淡化及海水利用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矿井水利用项目。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意义的共伴生矿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国内短缺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为重点),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和以利废建材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资源化利用项目,脱硫石膏、磷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项目,以提高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再生金属和农林剩余物产业化项目(发电项目除外)。
循环经济试点方面:重点支持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施方案中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资源再生为主要内容,对促进试点单位发展循环经济起到关键作用的项目。
污染防治方面:重点支持规划内的淮河、松花江、丹江口等重点流域和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及铬渣综合整治项目。
节能惠民工程方面:重点支持空调企业推广三级能耗以上节能空调,通过给予资金补助,扩大节能型空调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淘汰高耗能空调产品。
CDM机制项目:由工业化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
二、实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十一五”期间,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在冶金、煤炭、电力、建材、化工、轻工等6个行业,选择60户企业,同时选择10个工业园区和50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区域(实体)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根据省里的要求,我委已推荐的六家企业已被省里列为试点企业。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农业节水。国家近几年加大了对30万以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的支持力度,目的是通过集中投入,促进灌区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立灌区良性循环机制的,使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到0.55以上,目前,全市已在实施驷马山、女山湖两个大型灌区项目,正在争取定远炉桥灌区列入国家支持盘子。二是生物质能利用。重点支持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主要有大型沼气项目、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项目和生猪等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项目。近几年,我市每年的争取的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元,对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挥了很大作用。
四、严把产业准入。国家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安徽省实施“861”行动计划项目,通过对项目进行梳理和排队、优化项目结构、加强项目的管理工作,切实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在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和设立中,国家和省坚持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布局和支持园区建设,对园区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注重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市发改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促进滁州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项目的谋划编制工作,争取项目支持。市发改委建立了项目联络员制度,进一步疏通与重点企业间的信息传递渠道,市发改委可以及时地把国家、省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支持政策向企业传递,确保企业在第一时间得到项目信息。做好项目库工作,今年年初,市发改委为确保能够随时拿出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建立了市级环境和资源类项目库,入库项目已达80多个。加强规划的争取工作,继淮河流域后,国家又即将把长江流域列为重点流域,加大对减排项目的支持,市发改委积极与环保部门配合,提出一批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的重点流域治理规划。同时,市发改委还主动帮助和指导项目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资金申请报告,不断提高项目争取的工作质量。
二、把好项目准入关,发展新型工业。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目录,严把项目备案、核准关,支持鼓励类项目,对限制类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原则不上限制类项目,坚决杜绝新上淘汰类项目。调整充实“861”项目库,坚持“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方针,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项目,对高耗能、高污染,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项目,要坚决叫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环境承载量较大、占地面积较多的项目,进行梳理和排队,切实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其中必须进行节能审查的项目包括: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3000吨标准煤及以上;年用电量750万千瓦时及以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或2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我委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强化对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核的联动管理。
三、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型工业。坚持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和系统工程方法,引导和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促进生态工作的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争取省里批准天长光伏产业基地、来安硅能产业基地和凤阳硅(玻璃)产业基地,正在组织编制绿色照明、电子信息、电子元器件、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重点产业基地规划,努力通这批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构建适应本市的工业企业、行业间工业生态链,逐步创条件,为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奠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做好开发区设立工作,今年,我市又新增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凤阳板桥硅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布局。
四、加强部门配合协调,促进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意义重大,发展改革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勾通和协调配合,在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落实、项目前期工作、投资争取等工作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确保形成合力,努力推进全市循环经济深入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