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滁州天气预报:  
  首页 | 研究会简介 | 新闻动态 | 政策法规 | 理论研究 | 典型实践 | 企业名录 | 联系我会    
 
《安徽日报》发表季昆森文章“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强省的重要途径”
时间:2012-7-23 15:28:00 |   浏览:
 2012年7月23日《安徽日报》在B3版发表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季昆森的文章“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强省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强省的重要途径


季昆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我省第九次党代会也提出了生态强省的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强省,要把握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文明两大重点,这也是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所要把握的两个要点。实践表明,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强省的重要途径,生态强省建设,要求我们悟透循环经济原理,并将其“渗透”到生态强省建设的体系之中。


    首先,要将循环经济原理“渗透”到生态强省建设的六大体系中。第一,生态经济体系。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第二,资源保障体系。安徽多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表明,提高资源产出率、提高废弃物变废为宝后循环利用的资源产出率、提高污染物化害为利后再生利用的资源产出率,提高人自身资源的产出率,是建设生态强省的重要抓手,抓住了产出率这个关键,也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要害,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促进调结构转方式,促进节能省地减排,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三,环境承载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环境。2011年4月《人民日报》发布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指出,我国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环境资源问题非常突出,解决起来难度也非常大。从环境承载的角度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从污染治理入手推行循环经济,把污染治理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第四,城乡建设体系。早在2003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就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我认为,循环经济是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核心思想,其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强化三大功能,突出四个要点,搞好五项设计。强化三大功能是指优化生态环境,为城镇村居民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资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功能进一步强化;强化循环经济能力建设,确保上述两大功能具有可持续性。突出四个要点是指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四个要点。搞好五项设计是指搞好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和景观设计。第五,生态文化体系。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为此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全球一村意识、为后代人意识、生存环境意识、生活质量意识、生态道德意识、共同责任意识。由此看出,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文化建设是建设生态强省题中应有之义,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打上深深烙印,使其自觉投入到生态强省建设之中。第六,能力建设体系。要从科学决策、经济模式、注重实践、自主创新、宣传教育、人才培训、招标体系、依法行政、投入机制、现代管理等10个方面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这样做就能使生态强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健康快速发展轨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着重把握几个问题。第一,安徽的地理位置特殊,长江、淮河两条大江大河横穿而过,灾害频繁,历史、文化、地理、气候差异性大,很难用单一模式来指导各地推进生态强省建设。要辩证地分析看待不同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第二,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变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这里主要是指补生态,补环保,补资源。要因地、因人、因资源、因产业、因产品制宜。第三,注重总结经验,用典型指导工作。多年来,安徽在保护生态、治理环境污染,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加强生态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加大扩散推广的力度。第四,进一步加强领导。建设生态强省是一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更强调大跨度联系。但目前体制存在“各管各的事,各讲各的事,各讲各的理,相互分割。缺乏联系、缺乏沟通、缺乏合作”的局面,这就迫切需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在主要负责同志的坚强领导下,既要有明确分工,又要协同作战、形成攻坚合力。以整合目标,整合力量,整合认识,整合资源,整合资金,形成整体效益,如果能这样做,凭已有的力量、资源、资金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就可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步伐。





(作者单位:省循环经济研究院)

 

 
作者: |   信息来源:中华循环经济网
 
版权所有 滁州市循环经济研究会 联系电话:0550-3040336 传真:0550-3040336 联系地址:滁州市委大院 邮编:239000 技术支持网狐科技
皖ICP备09001765号